雙醬麵:靈魂醬料秘訣與台北老店必吃攻略

記得第一次吃到正宗的雙醬麵,是在臺北萬華那邊一條不起眼巷子裡的小麵攤。那天下著小雨,純粹是躲雨誤打誤撞進去。老闆是個阿伯,話不多,手腳麻利。看到選單上有“雙醬乾麵”,出於好奇就點了。端上來時,就一碗樸素的白麵,上面淋著兩種顏色的醬:一種是深褐色的麻醬,另一種則是帶點棕色的炸醬?當時心裡還嘀咕:“就這樣?能好吃嗎?”

結果這一拌開,筷子夾起麵條裹滿醬汁送進嘴裡那一刻... 哇!那種芝麻醬濃郁的堅果香氣和醇厚口感,立刻在嘴裡化開,細膩柔滑得像絲綢一樣,緊接著是鹹香微甜、帶著肉末和豆乾丁顆粒感的豆瓣醬(後來才知道他們用的是豆瓣肉醬),兩種醬汁完美融合,誰也不搶戲,反而創造出一種難以形容的協調感,濃郁卻又不會死鹹膩口。麵條是那種偏粗一點的陽春麵,帶點咬勁,正好掛得住厚厚的醬汁。那次之後,我就徹底愛上了這碗看似簡單卻內涵豐富的雙醬麵。後來才知道,臺北不少老店都有自己的秘方,醬的比例、麵條的選擇都各有千秋。

那麼,雙醬麵的靈魂到底是什麼?當然是那兩種醬!

講到做雙醬麵,核心的靈魂就是那兩勺至關重要的醬料:芝麻醬和炸醬(通常是豆瓣肉醬)。它們的品質和配比,直接決定了這碗麵的生死(味道好壞)。


1. 芝麻醬 (麻醬):

  • 講究點在哪? 我覺得最關鍵的是一定要用純芝麻磨的醬,不能是那種摻花生或者其他東西的混合醬(雖然純花生醬另有用處)。純芝麻醬香氣才夠正、夠濃郁、夠醇!
  • 個人踩過的雷: 我貪便宜買過超市裡很便宜的芝麻醬,結果一開啟就一股油耗味,口感也澀澀的,完全不行。那次做的雙醬麵簡直毀了!
  • 推薦品牌 (個人偏好):
    • 萬華老店自製: 最棒!但只少量賣或不賣。
    • 義香: 老牌子,品質穩定,香氣足,是我家冰箱常備品。
    • 福源: 也不錯,口感更滑順一些。
  • 狀態: 買回來通常是油醬分離的狀態,上面浮著一層香油。用之前一定要徹底攪拌均勻!不然挖到的全是油或者全是硬塊。


2. 炸醬 (通常是豆瓣肉醬):

  • 這才是關鍵風味來源: 跟北方的炸醬麵用的甜麵醬炸醬不同,臺灣雙醬麵裡的炸醬,十之八九是用豆瓣醬去炒香的肉末醬!這就是它鹹香微甜、帶點獨特發酵風味的來源。
  • 靈魂醬料 - 豆瓣醬:
    • 選擇: 郫縣豆瓣醬最常見,但臺灣本地一些老醬園做的豆瓣醬也很棒(像岡山辣豆瓣醬,做不辣的可以選不辣的品種)。
    • 處理: 我喜歡把豆瓣醬稍微剁細一點再下鍋炒,這樣味道更容易釋放出來,口感也更細膩。不然吃到一大塊豆瓣顆粒,我個人會覺得有點搶戲。
  • 其他材料:
    • 豬絞肉: 帶點肥的梅花肉或五花肉絞的比較好,炒起來香,口感不柴。純瘦肉真的會偏乾澀。
    • 豆乾: 傳統必備!切成小丁。吸飽醬汁的豆乾丁,咬下去爆汁的感覺超棒。我喜歡用五香豆乾。
    • 油蔥酥: 這個是秘密武器!炒肉末時加一點進去,那個古早味瞬間就出來了,香氣升級!
    • 蒜末、醬油、糖、水: 調味基礎款。醬油用來增鹹增色,糖用來平衡豆瓣醬的鹹度和提鮮,水用來調整濃稠度(雙醬麵的炸醬不能太乾也不能太水)。

為了讓大家一目瞭然,我把關鍵食材整理成下表(顏色區分重點):

醬料種類 核心食材 品牌/選擇建議 個人經驗談 & 注意事項
芝麻醬 (麻醬)
  • 純芝麻醬 (100%)
  • 義香
  • 福源
  • (首選)信任的老麵攤自製
  • ⚠️ 拒絕混合醬!純芝麻才夠香濃
  • 買回後先徹底攪勻(油醬混合)
  • 廉價品易有油耗味,毀整碗麵
炸醬 (豆瓣肉醬)
  • 豆瓣醬 (郫縣/岡山等)
  • 豬絞肉 (帶點肥)
  • 豆乾丁 (五香豆乾佳)
  • 油蔥酥 (靈魂提香!)
  • 蒜末、醬油、糖、水
  • 豆瓣醬選信任老牌子
  • 豆乾用有滷過的五香豆乾更入味
  • 豆瓣醬剁細一點再炒,風味更融
  • 豆乾丁切小顆點,吃起來更精緻
  • 油蔥酥是臺式古早味關鍵,別省略!
  • 醬汁濃稠度要拿捏,太稠拌不開,太水沒風味
麵條
  • 陽春麵 (白麵/寬麵)
  • 拉麵
  • 細關東麵
  • 市場新鮮現做
  • 知名製麵廠冷凍品
  • 帶點厚度/寬度的麵條更佳,能掛住濃醬
  • 最愛傳統陽春白麵的樸實感
  • 煮麵水要多,滾水下,別煮過頭!保留麵芯咬勁


搞定醬料,麵條也不能馬虎!

雙醬麵因為醬汁濃鬱厚重,麵條的選擇絕對不能是軟啪啪一夾就斷的那種!必須要有點“骨氣”,能撐得住醬汁,吃起來帶點彈性或咬勁 (Al dente的感覺) 才對味。

  • 最經典的選擇: 就是 陽春麵(白麵),尤其是那種稍微寬一點或厚實一點的版本。這種麵條表面比較容易掛醬,口感也樸實耐嚼,跟濃鬱的醬汁是絕配。許多老字號麵攤都是用這種。
  • 其他不錯的選項:
    • 帶點寬度的拉麵: 像是刀削麵或中厚度的拉麵,咬勁更好,表面積大,沾附更多醬。
    • 細關東麵: 比陽春麵細一點,但口感通常更Q彈,也是很多店家的愛用款。
  • NG選擇 (個人觀點): 太細的麵如麵線、油麵(黃麵),前者太軟爛掛不住醬,後者有種鹼味,跟芝麻醬不太搭,我自己不愛。還有那種煮太久糊掉的麵,簡直是浪費好醬!
  • 煮麵眉角:
    • 水要夠多! 水寬麵才不會黏糊。
    • 滾水下麵。 麵條下去稍微攪散。
    • 時間掌握: 絕對不能煮過頭!包裝上建議時間通常偏長。我習慣煮到麵條芯還有一點點硬度(不是生的,是帶點抵抗力的感覺)就立刻撈起。因為拌醬的過程,餘溫還會讓麵條繼續熟一點點,這樣吃到最後麵條才不會爛爛的。撈起後要稍微瀝乾水份,但千萬不要沖冷水!沖了水,麵條表面的澱粉質被洗掉,醬汁就掛不上去了,會很水。拌點香油防黏是可行的(但有些店家不做這步驟)。

為什麼有些麵攤的雙醬麵看起來醬汁那麼濃稠完美地扒在麵條上?除了醬本身調得好,麵條煮好瀝乾不沖水,保持溫度和表面澱粉質,絕對是關鍵!


動手吧!我的家常雙醬麵做法(不藏私分享)

在家做雙醬麵,說難不難,但要做出接近外面攤子的味道,幾個細節真的要注意。以下是我失敗過幾次後,覺得比較穩妥的做法:

A. 先搞定靈魂炸醬 (豆瓣肉醬)

這醬可以一次多做點,放冰箱冷藏,拌麵拌飯都超棒!是雙醬麵鹹香味的來源。

  1. 備料:
    • 豬絞肉:250公克 (帶點肥)
    • 五香豆乾:4-5塊,切小丁 (約0.5公分立方)
    • 豆瓣醬:3大匙 (我用岡山辣豆瓣,喜歡不辣的可選不辣的豆瓣),剁細
    • 蒜末:3-4瓣的量
    • 油蔥酥:1.5大匙 (靈魂!)
    • 醬油:1.5 - 2大匙 (調整鹹度用)
    • 糖:1大匙 (中和鹹味、提鮮)
    • 水:適量 (約100-150ml,看想要的濃稠度)
    • 食用油:2大匙
  2. 開炒:
    • 鍋燒熱,下食用油,中火先爆香蒜末,聞到香味就對了。
    • 加入豬絞肉,炒散,炒到肉變白、油脂釋出。
    • 加入剁細的豆瓣醬和油蔥酥,繼續翻炒,炒出紅油和醬香味,大概炒個2-3分鐘,讓肉末都裹上醬色。
    • 放入豆乾丁,翻炒均勻。
    • 嗆入醬油,快速翻炒讓醬油香氣出來。
    • 加入糖和水,拌勻。
    • 煮沸後轉小火,蓋上鍋蓋燜煮約10-15分鐘,讓豆乾丁吸飽湯汁、味道融合。中間要開蓋看一下,如果水收太乾就再加點熱水。目標是煮到醬汁濃稠,但還保有流動性,不能像肉燥那樣乾乾的,畢竟是要拌麵的醬!
    • 試味道!根據鹹度決定是否再加醬油或糖調整。鹹度要稍微重一點點,因為拌麵時會稀釋。完成後放一邊備用。

B. 調製芝麻醬汁

芝麻醬直接挖來拌麵會太稠太乾,根本拌不開,必須先調成可以流動的醬汁。這是讓雙醬麵口感滑順的魔法步驟。

  1. 備料 (以一份麵量約2大匙芝麻醬為基礎):
    • 純芝麻醬:2大匙 (一定要先攪拌均勻!)
    • 溫開水:約3-4大匙 (看芝麻醬濃稠度調整) *用溫水比較好化開*
    • 醬油:1小匙 (提味增香,別太多搶味)
    • 香油:幾滴 (可選,增加香氣)
    • 糖:少許 (約1/4小匙,提鮮,可選)
  2. 調製:
    • 在一個小碗裡放入芝麻醬。
    • 先加入1大匙溫開水,用筷子或小湯匙同一個方向攪拌。這時候會發現醬變得更稠更難攪,好像水泥一樣!別慌,這是正常的乳化過程。
    • 繼續少量多次地加入溫開水(每次加半匙到一匙),持續往同一個方向攪拌。你會發現醬汁開始變順滑,從濃稠塊狀變成可以流動的糊狀。
    • 加入醬油、糖(如果要用)、香油,攪拌均勻。最終狀態應該是像濃稠優格或美乃滋那樣,可以用湯匙舀起,滴落時有連續性的狀態。
    • 調好的芝麻醬汁如果暫時不用,表面可能會稍微變乾結皮,用之前再攪一下就好。

C. 煮麵與組合

  1. 煮麵: 煮一大鍋水,水滾後放入麵條(陽春麵或你喜歡的麵條)。依照麵條種類和粗細,煮到喜歡的熟度(記得要保留一點咬勁)。重點:瀝乾水份!不沖冷水! 撈起後稍微甩乾即可。
  2. 組合一碗銷魂雙醬麵:
    • 把麵放入碗中。
    • 淋上調好的芝麻醬汁: 份量看個人喜好,我喜歡多一點,大約覆蓋麵條表面。
    • 再淋上炒好的豆瓣肉醬: 同樣看口味,約1.5-2大匙。
    • 關鍵動作來了:立刻趁熱拌勻! 用筷子或叉子,快速地、大力地拌!讓每一根麵條都均勻地裹上兩種醬汁,芝麻醬的濃醇和豆瓣肉醬的鹹香完美融合在一起。你會看到醬汁越來越亮,越來越均勻地包裹著麵條,那個光澤感就對了!
  3. 開動! 拌勻後別等,趁熱吃最好吃!感受那濃鬱、滑順、鹹香帶點微甜,還有豆乾丁和肉末的顆粒口感在齒間迸發的感覺。這就是臺灣古早味的雙醬麵魅力啊!喜歡的可以撒點蔥花或切點小黃瓜絲增加清爽度(雖然傳統派可能覺得不需要,我自己偶爾會加)。


我心中臺北必吃雙醬麵老店榜單 (純屬個人主觀排名)

吃了這麼多家,總有幾家讓我想一吃再吃。分享一下我的口袋名單,排名分先後:

排名 店名 地點/區域 特色 個人點評
1 阿春涼麵 信義區 (吳興街) 麻醬超濃鬱香醇,醬汁比例完美令人難忘 心中No.1!芝麻醬濃到化不開,炸醬鹹香適中,麵條煮得剛好。缺點:只開早上到下午,排隊人潮多。
2 老牌山東牛肉麵大王 中正區 (延平南路) 老字號,雙醬麵滋味沉穩深厚,炸醬豆乾丁給得大方 老店風範,味道就是穩!炸醬肉香足,豆乾丁吸飽醬汁超好吃,整體平衡感極佳。麵條是標準陽春麵款。
3 永吉涼麵 萬華區 萬華老店,麻醬風味獨特帶點微酸解膩?炸醬鹹香夠味 在地人推薦!麻醬風味跟別家不太一樣,似乎有獨門配方,拌起來特別順口。炸醬也夠勁,份量實在。環境很local。
4 劉媽媽涼麵 松山區 (市民大道) 夜貓族最愛!深夜也有好味道,雙醬風味大眾接受度高 半夜想吃雙醬麵的首選!味道不錯,麻醬夠香,炸醬偏甜一點點(大眾口味),麵條煮得OK。贏在營業時間長和方便。
5 涼州街無名涼麵 大同區 (涼州街) 銅板價!麻醬香濃,炸醬古早味十足,CP值爆表 超便宜又好吃!麻醬很香濃,炸醬有傳統的油香和豆瓣香(但豆乾丁有時偏少),麵條是細關東麵很Q。環境很簡樸,吃的是純粹古早味和驚嘆的價格。

為什麼這些店的雙醬麵好吃?我觀察的秘訣:

  1. 麻醬品質絕佳且捨得放: 他們用的芝麻醬真的很香很濃,不是便宜貨,而且淋的量很足。
  2. 炸醬火候足、材料實在: 豆乾丁、油蔥酥給得大方,炒得夠透夠香。
  3. 醬汁比例黃金: 麻醬和炸醬的比例抓得恰到好處,誰也不壓過誰,融合得完美。
  4. 麵條煮功到位: 不過爛,保留口感,能掛醬。
  5. 現點現拌: 這點超重要!麵一煮好瀝乾立刻加醬快速拌勻,醬汁熱度讓風味融合得更好。絕對不是預先拌好放著!


在家做雙醬麵常遇到的問題 & 我的解決心得

做了這麼多次,也失敗過,總結幾個容易遇到的狀況:

  • 問題:醬汁拌不開,結成一團團?
    • 原因: 芝麻醬沒先調稀就直接挖到麵上,或者調芝麻醬時水加得不夠或方式不對(沒少量加水攪到乳化)。
    • 解法: 芝麻醬務必先用溫水少量多次攪拌調成可流動的醬汁淋上熱麵條拌。
  • 問題:整碗麵吃起來好乾?
    • 原因1: 芝麻醬本身太乾,且調稀時水加不夠。
    • 原因2: 炸醬炒得太乾,水分不夠。
    • 原因3: 麵條煮好瀝太乾,或者拌得不夠快、不夠均勻。
    • 解法: 確保芝麻醬汁調到合適濃稠度(參考上面狀態);炸醬煮到濃稠但仍有適量醬汁;麵條瀝乾但保留一點點濕度;最重要是趁熱快速大力拌勻!
  • 問題:味道不夠香、不夠濃鬱?
    • 原因1: 用了品質不好的芝麻醬(混合醬或有油耗味)。
    • 原因2: 芝麻醬或炸醬的量給太少(在家做別吝嗇!)。
    • 原因3: 炸醬炒的時間不夠,香氣沒完全出來,或者豆瓣醬沒剁細。
    • 原因4: 忘記靈魂油蔥酥!
    • 解法: 買好芝麻醬;醬料大方加;炸醬耐心炒香;豆瓣醬先剁細;油蔥酥必加!
  • 問題:吃到最後覺得膩口?
    • 原因: 醬汁太濃太厚重且缺乏平衡(可能麻醬比例過高或太稠,或炸醬偏油膩)。
    • 解法: 調芝麻醬汁時水量可稍多一點點(但別變成水);炸醬炒的時候油別放太多;拌麵時可以加點切細的小黃瓜絲或一點點烏醋增加清爽感(雖然非傳統,但有效)。或是配碗湯。

一碗成功的雙醬麵是什麼樣子?

講了這麼多,回歸到一碗讓人滿足的雙醬麵,應該具備哪些特質?我覺得是:

  • 視覺: 拌勻後的麵條呈現均勻的深棕色,油亮有光澤,醬汁濃厚地扒附在每一根麵條上,看不到明顯的白色麵身。點綴著深色的肉末、豆乾丁和小小的油蔥酥。
  • 香氣: 濃鬱撲鼻的芝麻堅果香為主導,伴隨著豆瓣醬發酵的鹹香、炒肉的焦香和油蔥酥的誘人古早味。
  • 口感: 入口首先是芝麻醬帶來的極致滑順與濃醇感,接著是豆瓣肉醬的鹹香甘甜顆粒感(豆乾丁、肉末)。麵條需帶有適度的彈性或咬勁,提供紮實的基底。
  • 味道: 鹹、香、醇、甘(微甜)完美平衡。芝麻的香濃與豆瓣的鹹鮮相得益彰,誰也不突兀,融合成一種獨特而協調的複合風味。吃完齒頰留香,不會覺得死鹹或膩口(至少不會太快膩!)。


雙醬麵 Q & A (快速解答)

最後整理幾個常被問到的問題,用最簡單的方式回答:

  • Q:雙醬麵為什麼叫“雙醬”?是哪兩種醬?
    • A: 就是芝麻醬(麻醬)和炸醬(臺式豆瓣肉醬)這兩種醬組合而成,缺一不可!拌在一起創造獨特風味。
  • Q:自己做雙醬麵,芝麻醬和炸醬的比例怎麼抓?
    • A: 沒有絕對標準,看個人喜好! 我個人偏好麻醬多一點點(約 1.5 : 1 或 1.2 : 1 的感覺)。建議一開始可以各一大匙試試,拌開後嚐味道,喜歡哪個味道多一點下次就多加點。重點是拌勻後整體平衡。
  • Q:沒有時間從頭炒炸醬,有替代方案嗎?
    • A: 可以!但風味肯定有差。
      • 省時法1: 買市售品質好的辣肉醬罐頭(如:大茂、新東陽等),加熱後拌入少許油蔥酥增加香氣,用來代替自製炸醬。記得選擇味道偏鹹香而非太甜的。
      • 省時法2: 直接買市面上少數有賣的雙醬麵專用醬包組合(通常是麻醬包+炸醬包),但選擇不多,且味道通常不如知名麵攤或自製。應急或懶到極致時可用。
      • 真心建議: 炸醬一次炒多點放冰箱冷藏(可放3-5天),分次用最方便,味道也最好。冷凍也可(但我覺得口感會差一點)。

好啦,這篇關於雙醬麵的心得就寫到這裡,希望能讓大家更認識這碗臺灣街頭的樸實美味。下次在麵攤看到它,別猶豫,點下去就對了!或者,試著在家做做看,享受那種調出完美醬汁比例的成就感。一碗簡單的雙醬麵,真的能帶來大大的滿足。
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