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在菜市場遇到好久不見的阿珠姐,她盯著我籃子裡的豆腐和香菇,開口就問:「安妮妳現在改吃齋喔?」我笑著搖搖頭:「不是啦阿珠姐,我是在探索素食蔬食的世界!」她一臉困惑:「啊不都一樣?青菜豆腐咩!」這讓我發現,很多人真的搞不清楚素食蔬食差異到底在哪裡耶!
說真的,我一開始也以為不吃肉就叫吃素,後來認真研究才發現學問可大了!記得我第一次嘗試做純素蛋糕,用亞麻籽粉代替雞蛋,結果烤出來像發糕…(慘不忍睹)。現在想想,這些摸索過程還滿好笑的,但也讓我更了解素食蔬食的豐富可能性。
目錄
搞懂本質:原來我們吃的不是同一種”素”
很多人把vegetarian和vegan都叫”吃素”,其實差很大!素食蔬食差異關鍵在於動物性產品的接受度。有次和我那嚴守五辛素的老爸吃飯,他堅持我的蔥爆香菇”不夠純”,害我哭笑不得 🥲
安妮的簡單分類表:
類型 | 不吃什麼 | 可以吃什麼 | 常見疑問 |
全素/純素 | 所有肉類、蛋、奶、蜂蜜、動物膠 | 純植物性食材 (豆腐、蔬菜、水果、穀物) | “植物奶咖啡算嗎?當然算!” |
奶蛋素 | 肉類 | 植物性食材 + 蛋類 + 奶製品 | “蛋餅加起司?OK的!” |
五辛素 | 肉類 + 蔥、蒜、韭、薤、興渠(部分修行者避免) | 植物性食材 + 蛋奶(依個人) | “蘿蔔糕有蝦米?NG!” |
鍋邊素 | 不主動吃肉,但接受與葷食共鍋 | 同桌的蔬菜、豆腐等非肉品 | “聚餐好選擇,但營養夠嗎?” |
彈性蔬食 | 無硬性規定,大幅降低肉類比例 | 以植物為主,偶爾搭配少量肉類或海鮮 | “最易入門,週一無肉日開始!” |
海鮮素 | 肉類 | 植物性食材 + 海鮮 + 蛋奶(依個人) | “吃魚算吃素?嚴格說不算喔!” |
素食蔬食差異的核心在於”目的性”。素食(Vegan/Vegetarian)通常出於宗教、信仰或動物倫理,規範較嚴格;而蔬食(Plant-based)則偏重健康和環境考量,更為彈性。像我現在就是彈性蔬食者,平時90%吃植物,偶爾和老公約會才吃點魚,身體反而比從前”假健康”時更輕鬆!

吃植物也會缺營養?安妮的補鐵血淚史
剛轉型時,我常下午三點就虛累累,還以為是工作太累。結果營養師朋友一針見血:「妳鐵質和B12根本不夠吧?」那時我才驚覺,素食蔬食也可能面臨營養缺口!有個月我瘋狂吃菠菜想補鐵,結果體檢數值還是偏低…原來植物性鐵質吸收率只有動物性的1/3!
蔬食者最該留意的5大營養素:
-
維生素B12:幾乎只存在動物製品!長期缺乏會貧血、神經損傷。我的解法:早餐穀片選強化B12的,或每週吃2次海苔/紫菜(天然來源但量少),最保險是吃補充劑(我選舌下錠吸收較好)。
-
鐵質:植物性鐵(非血基質鐵)吸收率差。我的補鐵技巧:飯後吃顆奇異果(維生素C幫助鐵吸收),避免餐後立刻喝咖啡/茶(單寧酸阻礙吸收)。常吃紅莧菜、紅豆、南瓜籽。
-
鈣質:不吃奶製品容易缺鈣!我每天必喝強化鈣的燕麥奶,豆干、黑芝麻、芥藍菜也是好選擇。晚上追劇時抓把杏仁當零食,既補鈣又解饞。
-
維生素D:幫助鈣吸收,台灣人普遍不足。我每週挑兩天午休曬10-15分鐘太陽(手臂露出),陰天就吃強化D3的蘑菇或補充劑。
-
Omega-3:魚油裡的EPA/DHA對腦神經很重要!亞麻籽、奇亞籽、核桃含ALA(可轉換但效率差)。我每天早餐加一匙亞麻籽粉在優格裡,偶爾吃海藻補充劑。
安妮的營養強化策略表:
營養素 | 最佳植物來源 | 每日建議量 | 安妮私房技巧 |
維生素B12 | 強化食品(植物奶、早餐穀片)、紫菜 | 2.4微克 | • 選B12強化豆漿泡麥片 • 每月吃1-2次海苔壽司捲 • 補充劑最可靠! |
鐵質 | 紅莧菜、紅豆、皇帝豆、南瓜籽、黑芝麻 | 女性15毫克,男性10毫克 | • 餐後吃芭樂/奇異果 • 用鑄鐵鍋炒菜 • 避免與咖啡/茶同餐 |
鈣質 | 板豆腐、豆干、芥藍、黑芝麻、杏仁 | 1000毫克 | • 早餐喝強化鈣燕麥奶 • 點心吃芝麻糖/杏仁小魚(素) • 豆漿火鍋加小方豆干 |
維生素D | 日曬香菇、強化食品、陽光 | 15微克 (600 IU) | • 每週曬太陽3次×15分鐘 • 買UV燈照過的蘑菇 • 冬季補充維生素D3滴劑 |
Omega-3 | 亞麻籽、奇亞籽、核桃、海藻油 | ALA: 1.1-1.6克 | • 奇亞籽泡檸檬水當飲料 • 打果汁加亞麻籽粉 • 選用芥花油炒菜(Omega-3較高) |
餐桌革命:從快炒到早午餐的療癒食光
以前總覺得吃素很麻煩,現在發現素食蔬食食譜變化多到做不完!尤其是素食蔬食快炒,根本是忙碌主婦的救星。十分鐘出三道菜不是夢!分享我的週間素食蔬食快炒計畫:
一週快炒救急清單:
- 週一: 沙茶杏鮑菇 + 腐乳空心菜 + 番茄炒蛋(植物蛋版) → 冰箱常備沙茶醬是關鍵!
- 週二: 三杯豆腐(用九層塔爆香) + 金沙南瓜(鹹蛋黃改用鹹蛋黃粉) → 豆腐先煎脆才不碎
- 週三: 雪裡紅炒豆干丁 + 麻油薑炒高麗菜 → 雪裡紅洗掉鹹味再炒
- 週四: 彩椒炒天貝(印尼發酵黃豆餅) + 豆豉苦瓜 → 天貝煎過超香,像吃肉
- 週五: 泡菜炒年糕(加韓式素肉片) + 蔥爆黑木耳 → 週五就是要吃澎湃點!
很多人以為素食早餐只有饅頭夾蛋,錯!素食蔬食早午餐可以很浮誇。上週末在家復刻網紅店的早午餐盤:香料烤鷹嘴豆、酪梨泥抹酸種麵包、豆腐歐姆蛋、烤地瓜條,再配一杯燕麥拿鐵…拍照上傳立刻爆讚!素食蔬食早午餐的靈魂在於”豐富度”和”蛋白質組合”,避免只有澱粉。
想找靈感?我常參考的素食蔬食食譜平台有:
- 愛料理的素食專區:台灣主婦實戰精華,步驟超詳細
- 野菜鹿鹿YouTube:年輕情侶的創意蔬食,擺盤美到捨不得吃
- “小小蔬房”食譜書:專攻台灣家常素菜,連素肉燥都有五種做法

安妮的私房Q&A時間
Q: 素食者最容易缺乏的5種營養是什麼? 就是前面提到的維生素B12、鐵、鈣、維生素D和Omega-3!尤其是B12,真的很難從純植物飲食中足量獲取,補充劑或強化食品是務實選擇。我固定每半年抽血檢驗,數據會說話。
Q:什麼是蔬食? 蔬食(Plant-based Diet)是以植物性食材為飲食核心的模式,但素食蔬食差異在於它更具彈性:不強制排除所有動物製品,而是大幅提高蔬菜、水果、全穀、豆類的比例。重點是”以植物為主軸”,像我的餐盤裡約90%是植物性食物,偶爾吃魚或蛋奶也沒壓力。衛福部國民健康署也鼓勵這種素食蔬食模式,更符合現代人需求。
真實生活挑戰:外食族怎麼吃?
住台北最不缺餐廳,但素食蔬食早午餐選擇卻常讓我踩雷。有些店賣的”蔬食早午餐”根本是澱粉炸彈:薯餅+麵包+薯條…蛋白質呢?纖維呢?後來我學聰明了,點餐時直接問:
- “請問有豆類或豆腐料理嗎?” → 確保蛋白質來源
- “沙拉醬能否換油醋?” → 避開美乃滋
- “可加點一份炒菇或蒸蔬菜嗎?” → 補足纖維量
公司附近的自助餐是我的救星,大叔老闆知道我吃素,每次都會喊:「妹妹!今天有妳愛的滷海帶豆包!」自己夾菜時掌握「三色原則」:綠色蔬菜(地瓜葉、青江菜)、橘黃色(南瓜、紅蘿蔔)、蛋白質(豆腐、豆干、毛豆),再配半碗糙米飯。這樣一餐不到百元,營養滿點。

我的私藏清單:超市採購必BUY
剛開始逛超市總迷失方向,現在閉著眼睛都能買齊。分享我的素食蔬食食譜必備清單:
安妮的補貨清單:
- 蛋白質基地:板豆腐、凍豆腐、豆包、天貝、罐裝鷹嘴豆/黑豆
- 快炒救星:綜合冷凍蔬菜包、罐頭菇類、即食栗子南瓜塊
- 常備調味:純素沙茶醬、麻油薑泥、芝麻醬、味噌、營養酵母粉(起司味!)
- 早餐夥伴:燕麥片、無糖豆漿/燕麥奶、冷凍莓果、奇亞籽、全麥口袋餅
- 點心良伴:海苔脆片、烤黑豆、無調味堅果、棗乾夾杏仁

進階玩家:讓蔬食成為生活儀式
吃素後最意外的收穫是”下廚創造力”。以前只會照著素食蔬食食譜做,現在敢把剩菜變新菜!上週把吃不完的滷味(豆干、海帶、杏鮑菇)切丁,加點毛豆和剩飯做成炒飯,灑上營養酵母粉…老公居然說比肉炒飯還香!素食蔬食快炒的彈性就在於”隨機應變”。
週末的素食蔬食早午餐更成為家庭儀式。我和老公輪流設計主題:「地中海風」(烤時蔬佐鷹嘴豆泥)、「台味復古」(地瓜粥配素鬆+豆腐乳)、「美式狂野」(純素漢堡排+薯餅塔)。兩個小時的料理時光,比吃什麼更重要。
走過這段素食蔬食旅程,最深刻的體悟是:重點不在於”不吃什麼”,而是“如何吃得豐富又滿足”。當你發現櫛瓜麵比真義大利麵更清甜、用香蕉代替雞蛋做的布朗尼濃郁爆表…那種顛覆認知的驚喜感,才是素食蔬食最迷人的地方。與其糾結素食蔬食差異的標籤,不如打開感官,讓植物帶你體驗全新的味覺地圖吧!